在大刀王吉靖羽非遗文化品牌保护维权新闻发布会上——媒体记者采访提纲及大刀王吉靖羽回答要点。
采访主题:大刀王吉靖羽是怎样练成的
一、绝技艺术的传承人
问1、从网络上的介绍了解到,吉靖羽(龙光清)是因为在祖辈的影响下练习武术,进而走上绝技之路的,能不能说说您上一辈人的故事呢?(您是怎样被祖辈影响走上这条路的?)
答 :我的祖辈是从事巫傩(巴狄)文化的。龙老韦是爷辈,是周围乡里最出名的祖坛师。我的父亲体弱多病,是大伯龙老办(法灵:掌坛师法名)传教给了我,但当时“文革”的影响,是秘密传学的,很艰难。后来,自己又接触了一些民间武术,特别好奇好动好学的我,几乎以其为食,除了学些巫技,重点是练武术,特别喜欢耍棍和耍大刀。初中毕业后,自己就经常跑到湖南湘西、吉首一带,寻找、考察巴狄祖师的技艺,接触了一些巫拳巫棍,并向吉卫不丑麻法中等老法师学习了一些秘诀(技法)。高中时,自己就在家中立了根小柱,插上六把苗刀(借来杀猪用的
刀)在周六日训练。毕业后,自己以研练“刀火”技法为主,在家中设立武场,修建训练基地,还专门在我家左边院子里,竖立刀梯,创立了第一支武功绝技表演队,收了当地10名徒弟训练,开始走上了这条“险路”。1981年,我从亲友家中讨来废旧的锄头镰刀,打了十三把梭镖(红缨枪),创建了至今还无人挑战的《枪尖上的舞蹈》(赤足在锋利的枪头刃尖上走)。
问2、古人常说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咱们的绝技练习应该也是很辛苦的吧,能不能说说青年时代的苦练生活呢?(在当时有没有过放弃的想法?如果有,为什么又坚持了下来?)
答 :青年时,自己在本村当民办教师,又是全村唯一一个扫盲辅导员。在繁忙和平凡工作环境中,自己仍坚持在家中和学校授徒。并到黔湘周边进行有偿或免费为群众演出。由于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技法在当地独到,有一定影响力。故,几乎每个假期自己都要被邀请到湖南、四川等地去授徒,传教武术和苗族绝技功夫。
“人怕出名,猪怕肥”,当地有一户霸王兄弟多人,力大无比。有一天,在一亲戚家聚会中,趁我不备,有两人突然抱住我,一边大喊:“叫你还敢再教‘五术六术’”!其他的有的拿刀,有的拿扁担向我劈来.我奋力挣扎,跳下院坎,虽然脱了险境,但已偏体鳞伤(此事件当时一直拖了几年没得到问津,后来被光明日报报道后,才得以处理)。突如其来的遭遇让我清醒,我除了在家苦练民间各种擒拿散打外,还专门抽空到贵阳拜张传良(当时贵州省武术拳击队队长,后中国拳击总教练,邹市明的师傅)和中国太极、武术名家徐影、周景龙等为师。后来,我考上了公办教师,到县城进修读书。
1986年,在亲友支持下,给我从贵钢带来了一块很大的钢板,当地铁匠铺师傅专门加铺给我打了一把三米长的大刀,我就在上面开始训练。可是,当我进修回村小不久,被直接调到世昌区(原设四个乡为一区)教办工作。由于工作环境和经常下乡繁忙,除了早晚抽空自己练点功外,很少有时间收徒和出去表演。但从没放弃过自己创立和传承下来的这门苗族“刀火”绝技。只是在等待,在找时间。
1992年,我离开可爱的家乡松桃,调到了美丽的贵阳。当时安排在白云区都拉营小学任教。那里的干部群众对我都很友好,认同。一次偶然的机会,乡政府梁书记带着白云区里分管文化教育的领导到学校视察工作,学校在表演文艺节目时,我组织几个学生配合,露了一小招。从此被区乡领导“盯上”不放,还委以校长职务。我的武功绝技训练得到了重视、支持和发挥。进而在学校和社会组织学员训练,到省内外演出。新华日报和国家体委来到贵阳考察时,来到学校专门看了我的一场走大刀等演出,我表演赤脚斜走大刀五六年了,第一次被登报报道。
1996年,我调到了贵阳市中心——延安中路街道办事处,更繁重的工作经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但后来,我动了一下脑筋,我结合街道的文化宣传工作,经常组织搞些社区文化演出,编排了自己的节目为主,结果一炮打响,得到了省、市特别是云岩区领导的重视,新闻媒体踏风而至。有一次,还被省里安排,专门为松桃优秀教师田佩发老师的选进事迹作了专场演出。到后来,我的工作又调到了国土部门,虽然责任在肩,但任务单纯。2004年,在白云区国际风筝节,我表演了《赤脚斜走大刀》引起了较大轰动。
我虽然工作在贵阳,训练基地在贵阳,但一直想为家乡服务。就这样我把收徒的重点放在松桃。我每年大约都要从松桃招收十几名徒弟来贵阳训练,免费解决他们在贵阳各大中小学的读书、吃、住、穿、医等费用。每年对外的几十场演出,多数都宣传松桃。因为贵阳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心各行业比较富有。而松桃虽然在发展中,但还比较偏远和落后。我想这应该是我的初衷。
问3、您现在的生活与青年时代的生活相比差距大吗?以前是怎么样?现在又是怎么样的呢?能不能详细的说说一天的生活?
答:现在的生活与年轻时候比应该是“三重天”了。政策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都有了较好的收获,生活是幸福的。一直以来,我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的,早上起来,要带他们早练,读书去了,我得自己练或做些道具,做些创新和研究,有时还做些小木工,甚至给徒弟们做些饭等等,晚饭后还会给学习差的补点课。反正一天下来都很充实。
问4、对我们行外人来说,赤脚走大刀这样的事还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知道吉老师在86年独创了赤脚走大刀这项绝技,是什么促使了吉老师选择了这么一项具有神秘感而又很危险的绝技呢?刚开始的时候心里面会不会有一些恐惧呢?曾遇到过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最后又是怎么样克服的呢?
答:86年,那时候的我们,爱国爱民很有抱负。看到一些战斗片,八路军挥舞大刀与敌寇拼杀,场面惨烈,以形象的艺术表现力,就会热泪盈眶,不愿看到血腥一面。所以,我想通过表演,把大刀作为一个挑战性的舞台踩在脚下,来营造一个美好和平的社会环境。而这项训练和表演难度确实很大,危险性涉及到人的残缺或生命。但既然选择了,就得挑战。有想法,有行动,可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钱打一把大点的大刀。这样困惑了许多年。到了贵阳都拉营才基本实现了初想。但后来功夫和经验提高了,想再打一把精致的12米的不锈钢大刀,到处借钱。有些亲朋好友虽然非常赞赏你,但说到要向他借钱打大刀,就立马变了样。但随着名气的影响越来越大,市场前景走好,我的大刀越打越大,目前,最大的大刀长一百米,重达18吨,造价佰万元以上。我想,它已经属于凝结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精、气、神了,不在属于我个人的财产。
问5、吉老师现在还能记得自己走过了多少把大刀吗?有没有一把刀的过程是你最难忘的呢?(这个问题好)
答:自己走过的大刀有六把,其中六米和十二米的映像较深。有一年,在湖北襄樊演出,过大年的那天赶到了那里。主办方热情接待我们在襄樊过年。从初一到初七,天天下大雪,六米大刀在雪地里闪着寒光,与大雪一起辉映。前三天,晚上下雪,白天还好,能找到时刻表演。第四天,当主持人宣布表演开始,大雪纷飞,还夹着风和雨。主办方给观众道歉说:今天不能演了,请大家明天再来。这时,我打开门,向主办方和观众示意要演。主办方赶紧拦住我说:“不要演了,眼睛都睁不开,刀又滑,钱照常拿给您啊。”我说:“我不是为了钱而走上大刀,这些站在雪地里的观众首先感动了我。”接着一个亮相冲向一尺多深的雪毯,毅然走上了大刀。大家拼住呼吸,这时,主持人朗诵了我曾写的诗:“大刀是风,是智勇者之风;大刀是雨,是世界和平之雨;大刀是艺术,是一门独特而高超的表演艺术;大刀是精神,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敢向上的精神”。场上掌声如雷,我早已把风、雨、雪抛到九霄云外。还又一次在江西厚田沙漠,正午烈日炎炎表演时,四十多度的高温,让大刀体温达一百多度,几天来每天两场,烫得脚板起了无数颗泡,但自己却无人替换,在贵阳读书的儿子知道后,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他要赶过来代我演两天。主办方知道后,也极力劝阻我休息,先把脚治好再演,演出费照常开。我当时也很矛盾,但看到许多观众从各个游点聚围到大刀旁,我就坚决的说:还是必须演。就这样坚持了一周的演出任务。而徒弟们每天两次扬声高歌:我们来自美丽的贵阳,家乡在贵州梵净山下———锦绣神奇的松桃......
问6、吉老师获过很多奖项,比如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传承人”称号,以及颁发的绝技绝艺最高奖项“山花奖”,老师当初拿到这些奖项心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一句话,来之不易,沉甸甸的,有喜悦,但夹着酸溜溜的责任。
问7、吉老师在绝技表演中有没有受过伤,如果有,家人是什么态度?如果反对,是怎样克服的?
答:曾在练功时受过小伤。家人从反对到支持,艰难地度过来。
问8、绝技对吉老师来说意为着什么呢?
答:我一生创建了二十多个绝技绝艺节目,主要是《赤脚斜走大刀》,它是我生命里的文化艺术,也是我为松桃,为贵州,为国家终生服务、传承和履行的责任。它展示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是能克服一切千难万险,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二、绝技发展的推动人
问1、绝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如何传承是一个问题,(您怎样看待现在的传承坏境?)
答:现在的传承环境真的很艰难。虽然政策一直在推崇和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但存在的因素很多,往往不尽人意。
问2、松桃作为中国绝技之乡,那当前松桃的绝技发展有些什么困境与挑战吗?
答:传承人少了,文化低,节目技、艺、演等还不能与大市场接轨,加上现在有许多人模仿和随意复制我的绝技作品,有的还说是他们的,不尊重创作人。我曾经多次发表了一些建议,只可惜自己不是老板,带不了头。但我相信,县委县政府会重新审核我的建议,“中国绝技文化之乡”和“绝技文化训练基地”会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问3、吉老师有很多学生,而且”有很多都是国内比较出名的绝技明星了,那么广收弟子是否是将绝技传承下去的一条道路呢?还是说能找到其他更好的传承方式?
答:我收徒弟的目的确实是为了让绝技文化后继有人,其中也有少部分很出名。如果说要传承好,光靠民间、民营是不可能的,得有政府主导和大力支持才行。
从目前来看,走文化产业去发展是条可行的路子,结合当地文化旅游景点,深挖文化内涵,用好当地品牌文化载体,激活文化创新,让媒体聚焦文化表达。特别是,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主抓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排除干扰因素,确保主流文化推进发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所以,培养传承人,是我目前的主要任务。
问4、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对这种传统技艺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影响呢?
答: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牢牢把持好底线,懂得历史与现在,生命与情感,精神品格与价值观念等,我们就会用好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给予传统技艺不断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良机。